來源:《黨史博覽》2019年第1期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用濃郁的湖南鄉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同一天,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發出通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在較短的時間內,新中國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有26個國家對新中國表示了外交承認。其中,既有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和亞洲民族獨立國家,也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荷蘭等,但沒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
在東西方冷戰格局下,新中國的成立,遭到戴著意識形態眼鏡的美國的敵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美國試圖通過“遏制孤立”政策,編織一張封鎖包圍網,將新生的人民政權扼殺在搖籃里。
面對封鎖包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沒有屈服,中國人民沒有逃避。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新中國軍民團結,上下一心,堅決斗爭,以“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自信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上演了一出成功突圍的大戲。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樹欲靜而風不止。正當中國人民重建家園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近鄰朝鮮,戰火重燃。
讓新中國大感意外的是,大洋彼岸美國的反應,首先指向中國。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理由是,臺灣“地位未定”,現時“共產黨部隊的占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
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舉動,打亂了中國大陸派軍隊渡過臺灣海峽,完成國家統一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在中國人心中,激起的不僅是失望,更是憤怒。從那以后,直到今天,作為中國內政的臺灣問題始終是影響中美關系的根本癥結。臺灣海峽兩岸不得統一,成為中國人心中的隱痛。
更危險的是,1950年9月,美軍在朝鮮半島仁川登陸,組織了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戰。他們很快突破作為南北朝鮮分界的三八線,向中朝邊境推進。不斷后退的朝鮮政府緊急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支援,蘇聯政府也建議中國派遣部隊援助朝鮮。
出兵援朝,事實上是直接對抗美國。當時,新中國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經濟社會百廢待興,人民解放軍的裝備更是落后。從國力上講,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雄厚、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1950年,美國的GDP是2800億美元,而中國僅有100億美元。中美之間極不對稱的力量對比,就像是壯漢與兒童的拳擊比賽。
怎么辦?這對新中國的決策者來說,是個艱難的抉擇。中國有個成語叫“唇亡齒寒”,面對朝鮮燃起的戰火,中國領導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成語。
中國政府一再向美國表明:“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敝袊€反復警告,美軍不要越過三八線,這是中國的底線。
對于中國的警告,美國最高當局作出“自信”的判斷:中國沒有能力單獨與美國對抗,只要蘇聯不采取軍事行動,中國不會出兵。于是,美軍無視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僅越過三八線,還把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
經過慎重討論,反復權衡利弊得失,毛澤東最終拍板:出兵。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
好幾天睡不著覺的毛澤東稍微松了口氣。他在中南海會見了表兄王季范和老同學周世釗等人。談到抗美援朝時,毛澤東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出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理由不能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用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腳下。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向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所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經過5次大的戰役,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重新打回到三八線,并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
戰場上的僵局,讓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又經過兩年多在戰場上和談判桌前的反復較量,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奥摵蠂姟笨偹玖?、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說了一句被后人反復引用的話:“我執行政府的指示,獲得了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名聲: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的彭德懷,在戰爭總結報告中則寫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對新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止戰之戰,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新中國的尊嚴,也為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打出了幾十年相對安全的環境。
■從“維馬號”到“廣交會”■
美國對中國采取的遏制和孤立政策,除了戰爭威脅,還有經濟上的封鎖。西方政客大多不看好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認為新中國沒有能力自給自足。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表示:“在共產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現實之間的第一個沖突大概會具體地在經濟領域中產生”,“正是在對華經濟關系領域中,美國具有對付中共政權的最有效的武器”。
這個武器,就是經濟上封鎖孤立,以促使新中國自內生亂。
說起來真是恍若隔世。今天的美國,是多么希望中國購買自己能夠出口的產品,削減貿易逆差,但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不僅拒絕向中國運銷自己的產品,還反對別的國家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1953年的“維馬號”事件,正是那個年代,美國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的一個縮影。
1953年2月,中國經波蘭租船公司租得芬蘭籍油船“維馬號”,從羅馬尼亞載煤油1.02萬噸運至上海。美國知道后,先是要求芬蘭政府制止“維馬號”油船駛往中國,接著又要求土耳其政府就地扣留該船,但均未得逞。美國政府最后甚至考慮讓臺灣國民黨當局的軍艦擊沉“維馬號”油船。拖了幾個月,盡管中國政府想了幾種辦法,讓該油船能夠駛向中國內地港口,但最后,“維馬號”油船的船東竟然私自把中國進口的這批煤油全部賣掉了。中國不僅失去了這單生意,還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孤立,確實讓新中國無法迅速融入世界。為了突破重圍,毛澤東等新中國領導人頗有智慧地在有限的空間里開展起對外貿易。除了加強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貿易往來,新中國還倡導以義利相交,積極拓展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進行經貿活動的渠道。
朝鮮戰爭爆發后,為了對中國實行禁運,美國要求產膠國禁止向中國出口橡膠。由于美國自身囤積橡膠過多,減少從產膠國的進口,致使世界橡膠市場供過于求,膠價急劇下跌,一些主要產膠國的工人面臨著失業的威脅。印度洋上的錫蘭(今斯里蘭卡)是傳統的產膠大國,曾一再要求美國給以合理價格,但均遭拒絕。與此同時,由于主要輸出大米的國家出口量銳減,引起國際市場大米價格猛漲。嚴重的經濟困難特別是大米的短缺,激起錫蘭民眾的不滿。他們在各地集會,要求政府開展與中國的貿易,以橡膠換大米。
1952年9月,中國與錫蘭簽訂了以“大米換橡膠”為主要內容的政府貿易協定。負責此項談判的錫蘭商務貿易部部長表示:“中國對錫蘭平等相待,并在貿易條件上如此照顧,這與西方國家以殖民地對待錫蘭形成強烈對照?!?
中國和錫蘭的經濟貿易,開創了中國和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開展貿易的先河,其他亞洲國家也先后同新中國做起了生意。1953年3月14日,巴基斯坦同中國簽訂相互供應棉花、煤炭的貿易協定。11月,印度尼西亞派出經濟貿易代表團訪問北京,與中國簽訂了政府間的貿易協定。
與上述國家“自上而下”做生意不同,中國與日本的經貿往來則始于民間。
1952年4月,3位日本國會議員在參加了蘇聯舉辦的國際經濟會議后來到中國,這是日本在二戰后第一批訪問中國的客人。6月1日,中國與他們簽訂了第一個中日民間貿易協議?;貒?,他們在日本各地舉行訪華報告會,介紹新中國的情況,聽眾的反響意想不到地積極正面。由此,日本民間出現持續不斷的促進日中貿易和呼吁恢復邦交的熱潮。民間貿易交往這個突破口一旦打開,很快就見到成效。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就有4個中日民間貿易協定簽訂。
對于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新中國領導人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有限的溝通機會,推進對歐貿易。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中國組織了貿易代表團訪問英國,該團成為中國派往西方的第一個貿易代表團。其后,中英貿易額迅速增長,從1952年英國對華出口額的300萬英鎊上升為1957年的1200萬英鎊。在中英貿易關系發展的帶動下,法國、瑞士、聯邦德國、挪威等國的工商界代表紛紛訪華,中國同西歐的貿易有了較快增長。到1957年底,中國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額比1952年增長了6倍多。
為了推動對外貿易,從1957年開始,每年春秋兩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定期舉行。那時,中國人能拿出來的大多是一些農副產品和簡單的工業品。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廣州交易會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新中國就這樣用力撕開了一道道裂口。
(轉自:中共黨史網)
訪問次數:7016405 友情鏈接: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陜西?。╆兾魇」操Y源交易中心
CopyRight ? 2018 sxggzyjyfw.com
sxggzyjyfw.net
sxggzyjyfw.cn
陜西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主辦:陜西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有限公司 備案號:陜ICP備18006502號